一代明将袁崇焕 千秋功罪任评说

2023-12-28

一代明将袁崇焕 千秋功罪任评说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凤山中学 王红玉

首先请看一组史料。

材料:袁崇焕研究资料选编

1.袁崇焕被凌迟处死,“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,如手指大,啖之,食时必骂一声,须臾,崇焕肉悉卖尽”。

——崇祯三年《明季北略》

2.史学家谈迁评价袁崇焕“才非周公,使骄且吝”,又受到后金引诱,岂能不败。

——明末清初《国榷》

3.乾隆披阅明史,认为袁崇焕“能忠于所事”,只因“彼时主昏政暗”被杀。

——乾隆四十七年《清高宗实录》

4.广东巡抚陈大文等呈请“(袁崇焕)入祀乡贤祠”,朝廷准奏。

——嘉庆元年《清仁宗实录》

5.若夫以一身之言动、进退、生死,关系国家之安危、民族关系之隆替者,于古未始有之。有之,则袁督师(袁崇焕)其人也。

——梁启超《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》(1903年)

纵观上述材料,我们发现,不同的历史时期,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一样。那么,是什么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呢?

袁崇焕曾领导军队与后金的皇太极,进行过多次战斗,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,如宁锦大捷。然而,尽管他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成就,但在政治和策略上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。加上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,影响了他对袁崇焕的态度和判断,以致袁崇焕被降罪为通敌并凌迟处死。

袁崇焕的初心很可能并不是谋反,只是拥兵自重,自视过高。由于满洲骑兵野战太强,袁不得不选择议和,以拖待变。但他与皇太极的议和行动,被皇太极加以利用。袁崇焕的军事能力在中上,但应变不是他的长处,在和皇太极的博弈中处处被动,他罪不致死,但在城下之盟的嫌疑下,他选择了不辩解。崇祯积怒非同一般,最终酿成了袁崇焕的人生悲剧。十四年后,崇祯也死了,对袁崇焕的评价也该回归理性。所以,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评价袁崇焕“才非周公,使骄且吝”,又受到后金引诱,岂能不败。

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乾隆帝批阅《明史》,查看《清太宗实录》,才知道袁崇焕根本没有叛国之罪,是清太宗使的“反间计”。冤杀袁崇焕以后,明朝就面临了“边事益无人,明亡征决矣”的尴尬境地。乾隆于是特意下诏为袁崇焕平反。这时候的清朝处于康乾盛世,统治相当稳固,也不介意道出历史的真相。蒙受了150多年不白之冤的袁崇焕终于沉冤昭雪。

广东东莞是袁崇焕的故里,《广东通志》、《广州府志》、《东莞县志》 等都记载了袁崇焕的事迹。清嘉庆元年(1796年),广东巡抚陈大文呈请袁崇焕入祀乡贤,获得旨准。嘉庆二十三年(1818年), 东莞建成袁督师祠,祭奠和追思袁崇焕。

《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》中梁启超对袁崇焕作出了高度的正面评价,这与梁启超个人遭遇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。当时,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,该传既体现了梁启超本人对能够挺身而出,救国于危难、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的渴求,亦是当时尚武思想的生动体现

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很多。不同时期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,这跟时代背景的变化有关,也跟统治者的政治立场相关,随着时间的推移,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影响到对历史人物评价。还与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情感有关系。

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史实为依据,客观看待,论从史出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,应该根据他们对社会进步客观上所起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,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。

综上所述,不由得让我们感叹一句,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”,诚不我欺。每一个历史判断的基础都是实践的需要,它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史的性质,因为无论与实践需要有关的那些事实如何年深日久,历史实际上总面向着当代的需要和实际。因此,在不同的时代评价同一个历史人物,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
阅读59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