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泥工活动中本土文化的作用
付亚利 邱红英
泥工活动的开展既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,又能提高幼儿动手的技能技巧,同时还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。苏姆霍林斯基说:“儿童的智慧,在他的手指尖上。”这句话充分说明,在泥工活动中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。泥工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,对培养幼儿技能技巧、开发幼儿智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。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。而本土文化则是一个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缩影,本土游戏是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游戏形式,是劳动人民从长时间的实践中得来的。它迎合了儿童学习、认知的特点,有着广泛的趣味性。我觉得:在泥工活动中加入本土文化或本土游戏,既能树立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,又有助于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,激发幼儿的想象、创新能力,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。
一、融入本土文化和游戏的泥工活动,有助于树立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。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提出:爱祖国、爱家乡、爱集体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,也是人们开拓各种事业的强大动力,所以应对幼儿从小进行爱的情感教育。
教育家陈鹤琴说过:“大自然、大社会就是活教材”。而本土文化恰好是一个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缩影。在泥工活动中,加入本土文化和游戏,可以让幼儿获得关于家乡的历史、社会、文化等信息。
1、利用孩子们熟知的家乡特产产物,激发孩子的泥工活动兴趣,激发孩子的热爱家乡之情。我们是板栗、甜柿、茯苓、桑蚕之乡,在泥工活动中,创设“打板栗”的游戏场景,引导孩子们用超轻泥先做“板栗球”,装饰“板栗树”,在“打板栗”的音乐中,玩“打板栗”游戏。同样的方法,还可以引导孩子在泥工活动中玩“摘柿子”——“尝柿子”的游戏、玩“切茯苓”游戏。还可以引导孩子制作出蚕宝宝的生长过程,让孩子在本土游戏泥工活动中,加深了对家长特产的了解,从而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。
2、把家乡有名的风景胜地,引用到泥工活动教育中,有助于孩子对家乡的了解。如泥画“美丽的天堂湖”、泥工构建游戏——我心目中的“薄刀峰、天堂寨”、“塔山的塔”、“鸠滋古镇”等等,可以通过孩子对这些风景名地的特点塑造,加深对家乡的地貌了解,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有多么的美不胜收,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油然而生。
3、泥工游戏活动中,加入家乡的历史、文化元素,利用孩子对英雄、名人的敬佩之心,激起孩子的爱乡之情。如本县元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的农民起义军领袖——徐寿辉、与李时珍齐名的医圣——万密斋、京剧界“祖师爷”——余三胜、国学大师——王葆心,这些名人的形象,除了讲故事、绘画之外,可以让孩子在说唱《十到罗田》的词曲中,引导他们泥塑出这些历史名人的光辉形象。表达他们的爱慕之情。
还有我们当地的很多节日风俗,如过年时的“打糍粑”、过元宵节做“汤圆”、过中秋节做“月饼”等活动,可引入到泥工的活动中,让孩子在面泥模仿游戏中,了解家乡的民情风俗,从而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。
二、融入本土文化和游戏的泥工活动,能更好的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。
爱因斯坦说: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。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,感知力最强,掌握知识技能力最快,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。孩子在玩泥巴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的创造性。比如玩“摔泥巴”游戏时,孩子们会边说儿歌边玩:“抟泥巴、捏泥巴,啪啪啪啪摔泥巴”。孩子在泥巴摔出后,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看泥巴变成了什么样子。这时候,我们可以趁机加以引导:“你把泥巴摔成什么形状?如果我在这儿加一小块泥巴,你觉得它会像什么?如我在这儿再补一点泥巴,它又会变成什么?小朋友,你们来试试看吧!”在这个“摔泥巴”的本土游戏过程中,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依据泥巴变成的大概形体,进行添补画缺,让“泥巴”变成了各种自己想象的图形。孩子在这样无拘无束、兴趣盎然的游戏中,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一个泥工艺术教育活动。
三、融入本土文化和游戏的泥工活动,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原想象力和创造力,并不断地在泥工活动中,提高孩子塑形的技能和动手能力。
创造性发展离不开想象。要培养、发展幼儿的创造力,就要为幼儿提供驰骋想象的环境和机会。“泥“的特性、本土游戏的趣味性,可以让孩子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想象,并用“泥”它表现出来。
“印花粑”是我们当地小孩子满周岁“抓周”时必定要做的一个传统风俗。就是把糯米粉和成面团,一种做法是放在“模印”中印制花形,倒出来之后,根据“花粑”的印纹,点缀一些颜色(食用色素);另一种做法是,运用各种捏 、拉、搓、团等手法,把糯米面团捏制成简单的动物、瓜、果形状,然后点缀一些颜色(食用色素),让动物、瓜果更形象、生动。如蜗牛、小刺猬、小兔子、苹果、桃子、香蕉等。在泥工艺术活动中,我们创设了“过周岁”的场景,让孩子们准备“抓周”的物品,引导孩子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或瓜果。在孩子掌握搓、捏、团、压、拉、剪……等基本制作手法,再学会利用其它小工具进行拼凑、组合的技能后,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些与众不同的造型。整个泥工艺术活动,在这样一个本土风俗的游戏中进行,孩子不仅兴趣浓浓,还依据自己的能力、经验、想象,制作出千奇百怪的动物、瓜、果等造型,还有各形各色的花草树木,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孩子们想象力的奇特、佩服他们小手的灵巧……
四、融入本土文化和游戏的泥工活动,更有利用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。
本土传统游戏大多采用集体或合作的形式,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,和友好协商的游戏态度。例如“拦水坝”游戏。传统的拦水坝游戏是孩子用泥土和小河沟高低的地势,分组搭建“坝堤”蓄水,待几道“坝堤”做好后,上游的一组开始“开闸”,最后以冲垮了几道坝而分胜负。胜的人就有资格在上游做“大坝”。此本土泥工游戏不限参加的人数,任孩子自由组合。在“筑坝”过程中,孩子们自己讨论、想办法加固“坝堤”,第一道“坝”小朋友要想办法蓄更多的水,“开闸”以后能一下就可以下面的“坝”。而筑第二道“坝”的小朋友,则要想办法加固“坝堤”,以免一下就被别人冲塌了。如果有第三、第四道“坝”,则要把“坝堤”筑得更牢固。全游戏几乎不用教师引导,孩子们会自己分工合作,把自己的“坝”筑牢。
此游戏在“没有地势高低小河”的幼儿园内开展,可以把“筑坝”环节改成了制造“看坝的人”,最后集体评价“看坝的人”的人是否形象、威猛。在游戏的过程中,孩子们依然自由组合、协商、分工,各司其职的完成自己的任务。记得有一组小朋友想做个“手持利剑横在身前”的造型,结果因为泥干不了太快、又没有实物支撑而做不到“剑横在身前”时,几个小朋友尝试了几次没有成功后,就来找老师帮忙,而老师故意说自己很忙走不开,让他们自己先想办法。他们几个又去找另一组的几小朋友帮忙。另一小组的小宇刚放下手里的泥巴说“我来帮你”的时候,就遭到另几个小朋友的反对:“你不能走”。
“你去帮他们,那我们的‘人’没有完成怎么办”?小宇听到同伴的阻止,迟疑地望着几个求助的小朋友,好像在问“怎么办?”其中一个小朋友很无助的样子继续恳求说:“你帮帮我们啥!”另一个小朋友则回答小宇的同伴“他一会儿就回来”,硬是让小宇来帮他们想办法。虽然最终是他们自己想到用棍子支撑“剑”、小宇并没有帮到他们,但在整个泥工艺术游戏活动中,煅炼了孩子们分工合作、协商、讨论、与人交往,解决纠纷的能力。在最后的评价过程中,也可以看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有所提高(小朋友们都说自己组做得最好) 。
“玩泥”是孩子的天性,因此泥工活动的开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深受孩子的喜爱。在泥工活动中加入本土文化或本土游戏,会使泥工活动内容更加丰富,活动形式更加多样,使泥工活动开展得更具意义。
参考文献:幼儿园泥工教学的策略
浅谈幼儿泥工活动中的创新能力
浅谈民间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